5月11日下午,我校在辽河路校区图书馆511会议室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会。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代表专家组反馈评估总体情况。
反馈会由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谈振辉主持。专家组全体成员、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陆岳新出席会议。我校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正职、主持工作的副职认真聆听意见反馈。
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五个度”,专家组从五个方面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成绩:一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走“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办学之路,学科专业布局紧密结合常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和十大新兴产业,初步构建了十大专业群;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及与海外院校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高。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明确,基本原则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结构总体合理,优势专业发展势头凸显,部分专业初步形成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四化四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其中心地位;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生多元发展,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改进考核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课内外有机协同的“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彰显并落实“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指导服务体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提升指导服务质量。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能较好支撑和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确立了“发展为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工作,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博士化、双师型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引培并举,使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得到长足发展;重视对在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崇尚师德、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加强,重视教学经费优先投入,为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经费保障;实验场所与设备等能基本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加大优质课程、教材和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的建设力度,拓宽协同育人路径。四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基本有效。坚持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采取“三级五维”监测模式开展日常质量监测活动,运行良好;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建立了多元考核的综合评价方式,持续改进成效较明显;较重视常规数据监测和信息分析利用,健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制定了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和内涵提升。五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较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和“让每一个人拥有创造力,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通过“五抓五提高四结合”逐步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有机结合的学生工作机制,以个性化、适应性教育为基本路径,形成学业服务、学业预警、助困服务、心理服务和就业服务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十余万名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踏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随后,李延保、谈振辉、张新科、赵韩、冯年华、顾菊平、郑锋、阮怀宁、陈波等9位专家本着“以评促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评估宗旨,逐一进行个人考察意见反馈。他们从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政校融合抱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媒介宣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维度,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把脉问诊,并建言献策。
校党委书记曹雨平对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代表学校作表态发言。他表示,专家的每一条意见学校都将高度重视、认真梳理、深刻剖析、充分研究,以期对学校发展起到长期的、深刻的、宝贵的指导作用。他指出,今后,我校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基础地位,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中心任务,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并在解读、宣传和认同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在总结办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照专家组反馈的客观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发挥保障监控制度的作用,在持续改进上下功夫、见成效;三是从机制上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综合改革,为本科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质量文化和改革环境。实施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完善专业标准和学生评价体系,在做实、做深、做细和做透上下功夫、见成效;四是对照专家组反馈的意见,认真梳理并形成问题清单,制订整改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立行立改,持续改进,切实做到人人尽责、严肃问责,在整改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
曹雨平说,未来一年及下一轮接受评估期间,我校将进一步深刻领会审核评估的要义和价值所在,进一步培育质量文化、评估文化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把它作为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常工人的使命感,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踏实有为的作风,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逐渐接近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
袁靖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经过40年建设,常工院已成为江苏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样本,新校园建设是全省高校中的佼佼者。他说,多年来,常工院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办学之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类培养人才、多方协同育人等方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保障并推动了人才质量的持续提升,标志性成果体现在成为国家首批“十三五”产教融合规划立项建设单位、ESI影响力排名全省第五两个方面。
他就学习领会专家意见、加强整改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研究和把握学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区分好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差别,把握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建立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则要从紧密对接行业技术领域创新型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符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转型的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高素质“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服务区域和地方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入手。他希望,常工院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品质构建理想的校园生态。
据了解,进校前,专家组成员认真审读了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材料,提交了专家审读意见,厘定了现场考察的初步计划。
在为期五天( 5月7日至11日)的现场考察评估期间,专家组听取了我校校长李文虎关于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汇报,集体考察了图书馆、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体育场馆等7个区域。遵循“全面考察,独立判断”的要求,共听课、看课36门次,查阅29门课程、1505份试卷、23个专业1179份毕业设计(论文)及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文件和支撑材料,深度访谈39人次,走访25个职能部门和11个二级学院,共访谈59人次,实现了所有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全覆盖。同时,召开8场教师座谈会、3场学生座谈会,走访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并访谈9届16位毕业生、20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共访谈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领导、教师、学生、校友总计233人次。
本次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审核评估,是对我校人才培养的一次洗礼,也是对我校办学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提升。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