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新时代创新路上,常州正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不明显、高端人才集聚度不够”等新挑战,面对短板,常州对标先进,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启新一轮自主创新浪潮,以全链创新、生态创新、国际创新,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科教创新明星城。
构建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活力
这台正在组装的智能穿经机,是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孵化出的高科技企业:阿历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产学研合作研制而成的,上个月首台产品已经成功应用到骏龙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这台智能穿经机不仅以一半的成本替代了进口设备,同时替代了近20名工人。为了这一产品,公司董事长李吉将多年积累的1000多万资金全部砸在了研发上。
阿历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说:“这个设备被国外一家公司进行了全球性垄断,不仅卖给我们国家很贵,400万元一台,同时零部件消耗更贵,甚至比白金黄金还贵,国内纺织企业每赚10块钱的利润有6到7块钱利润被国外设备厂商赚走了,我决定为了国内纺织企业打破全球性垄断。”
在常州大连理工研究院这幢1.8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里,最多时集聚了60多家像阿历达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其中近一半的技术和产品均来自大连理工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成功转化,在于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嫁接与融合。
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李强说:“我们研究院最大的能力是知识产权,同时把知识产权有效地分割奖励,就在科研人员和企业间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一个股权投资,一个是技术许可,联合研发,都来自产业的需求。”
作为科教创新明星城的核心引擎,常州科教城正在加速形成社会、产业、学校、人才互动的创新生态,放大“创新之核”的辐射带动作用。五一节前,在科教会堂的这间会议室里,一场2020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辅导讲座,吸引了园区内的几十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区域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而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最主要的创新力指标。在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已经累计帮助常州及周边智能制造企业快速申请专利1500件,其中预审合格600件。在这里,能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预审、上报等全流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从2018年起,中心还成立了重点企业创新服务站,为新誉集团、中车戚研所、铭赛机器人、遨博机器人、纳恩博等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利服务。
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吴嘉禄说:“我们对辖区内政府推荐的龙头性的,产业领军型企业,我们的预审员一对一地把预审资源投入到这些企业,从员工的培训到专利撰写、布局、挖掘、导航和运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知识产权业务的梳理,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完整和规范的知识产权体系,帮助他们提升知识产权的效用,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企业是主体、平台是载体、人才是支撑,常州正以“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做强全链创新、链接国际化创新”的路径,加速推进科教创新明星城的建设。
五一节前,常州科教城接连重磅推出涉及“争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公共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奖励政策:对当年度被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园区高校及公共研发机构引进的全职院士、杰出青年人才分别给予80到100万元不等的资助;符合省“双创计划”创业类人才项目申报的,可申请30万元创业资助。对当年度申报发明专利分别在20件和100件及以上的公共研发机构,分别给予6到30万元不等的奖励。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科技处处长、博士何超说:“目前这个政策在整个常州市是力度最大的,把科技项目、人才项目还有知识产权创造,作为磨刀石,把公共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刀刃磨得更锋利 把成果转化作为试金石,另外鼓励园区公共研发机构,从科研事业单位向技术转型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分类发展,进一步突出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辖市区的导向。”
加速科技脉动 做强创新主体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在让许多企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为一直创新蓄能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常州高新区内的联影(常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端医疗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所有医疗影像设备的企业。自1月下旬以来,联影医疗就投入到抗击疫情系列产品的生产中,任务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五一节前,公司刚刚生产出来的12台数字化移动DR机,装车发往乌克兰。这些医疗设备也是中国援助乌克兰卫生部的抗疫物资。今年一季度,联影常州公司已经生产了400多台DR机。不仅如此,在美国、上海等地建有研发中心的联影集团,拥有一支一流研发能力的创新团队。
联影(常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智奇说:“这台设备是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主要是对癌症的筛查,用时非常短,30多秒就能全身扫一遍,传统的PET-CT一个人要分三段扫,每次要17分钟左右,我们这个一次扫下来,全球主流的几个国家都在搞这个课题研发,中国是第一个国家把它研发出来,主要这里的算法中国人掌握了核心技术。”
从联影的全球首台一次性PET-CT机,到中简科技的填补国内空白的T700级碳纤维产业化,从天合光能电池及组件转换效率的20项世界纪录,到中车戚研所的中国工业大奖,常州企业正在加速创新脉动,突破一个个“卡脖子”关键技术,刷新着产业发展的新高度。
五一节前,20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来到常州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参观洽谈合作。这些企业像在疫情中的很多企业一样,面临着订单减少、用工紧缺、资金紧张等问题,如何破解瓶颈,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工业互联网上。
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流程信息部蒋浩健说:“疫情一开始的确受到一点影响,为了后期更好的发展,我们准备采用这些更为先进化的以云平台为基准,面向整个市场做更大的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预计可以降低两成的成本,提升两至三成的生产产能。”
作为常州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合作方:江苏博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抢抓新基建的发展机遇,与常州工业企业深度融合。今年一季度,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30%。上个月,博昊智能为常州高新区建设的熔喷布行业监管云平台投入试运行,先期孟河镇的数百家生产企业纳入网上监管系统,在复工申请审核、产品检验数据等方面实时线上监管。这也是该企业服务常州地区300家工业企业后,首次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服务于政府社会治理。
江苏博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司燕青说:“疫情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工业互联、云计算等新业态和新服务,尤其新基建强心剂的带动下,我们加快了转型步伐,拓展了新客户,包括充电桩企业万邦新能源,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太平洋电力集团,我们专注注塑产业进行深度赋能,实现精准制造和供应链协同,帮助企业实现从订单、品质、成本到效率的全方位效能提升。”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正成为常州创新发展的聚焦点,并以新的高度、速度、厚度和浓度,吸引着各类资源和要素在常州创新“共舞”。
市科技局副局长张朝晖说:“我们对标苏锡宁这三个城市,争取在创新型企业集群的培育、产业创新引领、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链四方面求突破,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水平,做大创新增量,提高创新绩效,围绕创新主体的壮大,市政府今年会出台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时加快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产出,能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常州工学院“五大明星城”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毛国勇说:“在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中,我市应该在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领军人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着重突破困扰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隐忧,培育更多的隐形冠军和龙头企业。”
CBS新闻中心:吴文静 孙学凯 蒋初效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