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四项工程。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常州作了积极探索。
每天,市民万莉都要到大运河边上的西水关这边步行健身,西水关的下面是调节大运河与内河水位的一个现代化的智能水闸,而西水关的整体建筑外观却保留了历史风貌。万莉告诉记者:“每次来到古运河边就感觉自己有一种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运河两岸的景观,体现了我们常州江南美的一个特色。”
公元935年,常州筑罗城,就正式定名为“西水关”,至今未变,已有1000余年历史。而紧靠西水关边上,就是明代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所建的西瀛里城墙。
常州工学院大运河地名文化研究员毛文杰介绍:“原来这个地方是汤和大将驻扎兵马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叫西营,营房的营。到了1923年的时候为了解除火患,就在这个地方开凿了西瀛门的地方,而且为了取以水克火这个意思,把原来营房的营改成了瀛洲的瀛,就是取这个运河水来灭火的意思。”
西瀛里城墙现在是常州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仅是反映常州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的物质见证,更是通过原貌修复和精心打造,成为了大运河边的一个重要景点。游客吕晨表示这个地方就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历史文化传统,非常值得走一走看一看。
西仓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为江南巡抚周忱倡所建,为三孔石拱桥,有近600年历史。1986年因拓宽运河,为了保护传承古桥文化,按照一比一移建到了东坡公园内。
刚刚新建的西仓桥车行桥,在大桥的整体设计上,保留了古桥特色,与三堡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得益彰。西仓桥附近居民苏云说这个西仓桥建好之后,对我们两边的居民还是很方便的,它的造型也很美观,古色古香的就像原来古代的廊道。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副总经理林玲告诉记者:“西仓桥建好以后也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很多来游玩的游客们在运河五号逛完以后又会去西仓桥,拍拍照,留留影,这里也成为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游船是从运河五号码头出发,一直开到东坡公园的,沿途也经过一些古色古香的景点,比如说三堡街,篦梁灯火,篦箕巷等。”
在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的过程中,水利部门在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也因地制宜巧妙地引入水文化的元素。“在大运河段雕庄那里,我们有一个大运河东枢纽工程,它把泵站和风车结合起来,中间通过廊道,就是一个时光隧道,就是让人联想到古代跟现代的治水理念一样,但是手段完全不一样,也是通过这样的景色,传承了运河的文化。”谈起这些特殊的优美的创意,常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计玉根非常的自信和自豪。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