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要闻

大运河文化带研究进行时 | 协同推进,战略衔接,创新发展——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成果综述(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大运河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整理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资源,是展现常州特色运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打造立足常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集咨政建言、运河研究、应用转化、推软式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研究平台与高地。

研究院积极关注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前沿成果,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强化学科之间、兄弟城市之间的协同,营造浓郁的社科研究创新氛围,研究平台效应已经溢出:获批包括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课题、江苏省社科重大应用研究课题等在内的课题20余项,完成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项。

本期,重点推荐与分享四个科研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

曹雨平主持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课题

《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模式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至关重要。

一是区域协同,统筹沿线省市的区域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机制,实现大运河文化带不同地域文化精华的全景展现和品牌活动的整体互动。二是资源协同,统筹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形地貌、山水河堤、农田植被等生态资源,强调总体规划和资源集聚,利用人文地理以及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方法,对国家发展目标、地区发展目标进行细化,使其在总体上保持一脉相传,各个地区发展又各具特色,统筹物质、非物质的文化方式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多彩呈现。三是智库协同,统筹运河沿线城市的智库专家,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国家层面构建指导性的专家智库,各地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分设集研究、转化、推广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找准多主体参与的定位和协同的着力点。四是部门协同。统筹相关职能部门,推动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治理、河道航运、交通改善、输水配水等工作的协调发展,既有基于文保、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专业角度的管理与推进,更要有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展现中华文明的总体设计,以及在此统领下各区域的多样性特征的展现。

汪群主持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重大应用研究课题

《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衔接的抓手和突破口研究》

当前,国家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在江苏密集叠加。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与国家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更好地释放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改革、开放、创新、融合红利。这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衔接,就是要将内容和作用上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的多个战略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战略之间的功能强化、功能补充和功能制约,在战略有效衔接实施过程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一是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交汇点功能,以文化引领促进开放发展;二是衔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强化创新中心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创新发展;三是衔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绿色发展;四是衔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整合,以融合交汇实现协调发展;五是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共生共利机制,以融合交汇实现共享发展。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衔接,要以重点工程的实施为抓手,把握战略衔接的突破口,重点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绿色一体化发展工程、示范引领工程,推动战略衔接目标内容的落地见效;要加强管理机构的对接、资金的统筹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战略衔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汪瑞霞论文

《文脉主义视域下江南运河沿岸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在常州市第十五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文脉主义思想强调建筑形态和人居环境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主张历史环境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要相结合,这是当今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规划和更新发展比较适合可行的理论和方法,将这种思想与理论融入江南运河沿岸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实践过程中,深度剖析江南运河沿岸聚落的显型文脉与隐型文脉,为构建江南地区人居环境系统提出建议和示范性样本重大意义。江南运河沿岸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既要延续传统文脉,彰显江南运河文化之“特”,又要实现运河文化从过去到未来的持续发展。

首先,显型文脉与隐型文脉异型同构。江南地区无可替代的水利调节、交通运输、文化衍生、缓解城市热岛等功能,江南运河水网与交织其间的市镇乡村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型的天然海绵城乡生态系统。水利水运工程改善了沿岸聚落生态环境,聚落文脉彰显江南水乡文化特质。

其次,聚落建筑与人居环境系统和谐共生。江南运河沿岸传统聚落既是中国大运河总体视野中的局部,又是江南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之下的小系统,包括聚落周边环境和人、社会、地域文化、建筑整体风貌、河网水系等各种组成要素的整体关系,形成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运河特色城市风貌。一是要打通滨水慢行脉络,构建人居生态系统;二是要根据人居类型,提升特色建筑风貌。

最后,物态空间与生活方式有机融合。江南运河沿岸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的维度除了改善具有城市文脉精神的物质环境,更应该思考与“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社区生活和管理治理等社会维度” 。一是要物态空间的分层级保护和利用,二是要居民生活方式的回归与激活。

总之,只有深度解析江南地方文脉,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问题和潜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保护政策和行动方案,才能营造出具有江南文化吸引力及文化认同的物质环境和场所精神,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确保运河沿岸传统聚落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朱亮亮主持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

《江苏历史文化街区文创设计视域中的“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一条大运河,半部常州史”,流淌不息的大运河作为常州的生命之源,记录着常州的悠久历史与城市变迁。本课题围绕常州大运河文化创意街区打造过程中的实际调研和思考,提出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从文化引领、创新思维和品牌营造等方面深入探讨特色小镇创新建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笔者跟随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组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就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其一,加快重要节点建设,完善运河历史风貌。如加快复建大观楼运河文化地标,重现西直街“运河人家”市井风貌,打造运河文化美食街区等;其二,拓展运河水上精品游线,提升运河文化展示功能。如延伸常州大运河精品游线,推出古运河水上游线;其三,协同创新,统筹推进运河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如实行条块结合、坚持传承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认真做好世界遗产扩展申报准备。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结合运河沿线各地方政府、文化学者以及市场从业者三位一体,从文化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出发提出建设对策和建议,比如发展创新文化、打造重点产业等。激活运营主体,“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

(社科处 朱亮亮/文摄 何虹/审核)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