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要闻

常州工学院“2024年度十件大事”

时光奔涌向前,奋斗永不停歇。2024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满载收获、令人难忘的一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体常工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楫笃行,用行动书写常工担当、用实干彰显常工精神、用汗水收获常工希望、用服务展现常工情怀。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党建领航赋能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谋划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增基层党组织功能与活力。今年,学校新增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4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2项。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建设成效明显,学校服务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举措和成效获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缨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批转教育厅宣传推广。


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层次实现跨越

经过几代常工人的接续奋斗,今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机械硕士、能源动力硕士和电子信息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于2025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和常州自主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大会,对新一轮学位点建设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前瞻布局。获批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


校区搬迁圆满完成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经过8年的努力,学校辽河路校区二期正式投用,巫山路校区在7月完成整体搬迁入驻辽河路校区。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新生录取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强化文明校园建设,推进校园环境治理提升,古树佳木遍布校园,校园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美丽。学校在办学规模、土地面积、校舍面积及教学条件等方面全面优化提升,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软科2024中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第325位,比五年前上升了123位。承办各类专题研修班、创新创业大赛、专业建设研讨会等13次全国大型会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向好

内涵建设稳步推进

着力推进专业内涵质量提升,召开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大会,制定《常州工学院全面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总体方案(2024-2028)》,全面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7项、本科新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规划教材5部;新建独立SPOC课程达402项;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增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平台1个,五合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个;获批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4项;42个专业上榜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上榜专业数占比85.71%。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科学研究实力稳步提升

制定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建设计划,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低空智慧载运技术产业学院,与高新区(新北区)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有组织科研,以第一申报单位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立项数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高校首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2位。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SSCI、CSSCI论文248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78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磁悬浮科技创新团队的研发成果入选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120项路演项目之一,所创办的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新跃升

人才引育量增质优,全年引培高层次人才66人,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入选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第七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推进实施“双岗互聘计划”,互聘高层次人才59人次。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5人,目前有江苏省产业教授23人。在省部级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奖7项,其中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首次在国家级教师教学大赛上取得突破。


凝心聚力铸魂育人

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明显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制定思政教育相关文件,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精神,形成优良学风,13000余名学生参与常州市“慈善一日捐”活动,师生累计筹款20余万元,参与人数和捐款金额均位居在常高校首位;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银奖、铜奖各一项,实现该项赛事的新突破;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赛道获铜奖1项。加快“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实效。高质量就业稳步推进,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2%,留常率超36%。


校企共建协同育人

社会服务能力展现新格局

持续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近800项。发挥智库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决策咨询报告获市级及以上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其中1项为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助力终身学习建设,学历继续教育注册入学新生4104人,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453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3200余人次。强化对外资源开拓,营造浓厚的捐赠文化氛围,推动校友及社会各界与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有力

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持续深化国际化办学,加强赫特福德学院建设,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3个专业通过英方落地办学认证,对学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学校与德国、日本等8个国家或地区的11所院校新签或续签校级实质性合作协议11份,新增友好学校10所。贯彻落实教育部“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倡议,邀请美国特洛伊大学12名学生来校学习交流。260名学生赴境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37名学生获得中外双学位。获评2022—2023年度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先进单位。深入推进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合作,继续开展亚琛工大“3+1+2”本硕联培项目。


治理保障能力更加高效

美丽校园贴心暖心

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成功召开五届五次教代会和第十四次学代会,切实保障师生民主权益。通过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教职工荣休仪式、走访慰问老教师代表、评选与宣传先进师生代表等方式,营造尊师重教、爱生奉献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4年确定为“关爱师生提级年”,投入专项资金,推进落实年度45项“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在智慧教室、学生社区、体育场馆、校园绿化环境等方面精准对接师生需求,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彰显了校党委“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惠及师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了全校师生获得感、幸福感。


(党委宣传部 朱承宁/供图、统筹  王萍霞 审核)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