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东风劲,奋进正当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常州工学院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两会精神,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锻造新优势、再攀新高峰,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校党委书记 汤正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意义非凡,振奋人心。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常工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重大课题。站在重要的历史方位,学校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两创两升”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审核评估和学位点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迭代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有组织科研提质增效、国际化办学再上台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设好教师队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兵: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施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5年全国两会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召开,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细化为路线图和施工图,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和区域低空经济产业等领域的学科布局;瞄准地方产业需求,持续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办好赫特福德学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 丁兆国:此次两会的召开,为我们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与战略属性。在学校未来发展的各项规划中,要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持续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才成长搭建创新平台,培养更多符合结合地方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服务国家与地方的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应用型科研能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
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尹飞鸿:两会的召开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会教育改革与强国战略,认真组织学院师生员工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际,以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为指引,锚定学校创建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目标,围绕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汇聚强劲力量。
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徐茵: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后,我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动能。学院将着力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一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重构课程模块;二是打造特色“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联合科研院所、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三是实施师资“双能”提升工程,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双师型”队伍。同时,注重厚植学生创新基因,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孟祥莲: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我密切关注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立意深远、务实奋进,其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论述,为高校人才工作指明方向。特别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人才工作。我们将立足本职,以开放包容之态积极作为、精准施策。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到保障,构建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处副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张燕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我校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建设“395”工程,推进学科高峰高原高地计划;积极开展下一轮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推动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提升学科竞争力;扎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工作,为学校实现“两创两升”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新工科”科创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 张弘:学习了两会精神,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高校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使命担当。作为创新创业学院与“新工科”科创学院的负责人,我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新工科教育内涵,打破学科壁垒,重构“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升级,依托大学生众创空间和创业园,以真实产业项目驱动学生从“实验室创新”向“市场创造”跃迁;三是强化校政企合作,联合头部企业共建科创学院,师生同创协力打造创新创业“联合体”,助力学校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务处副处长、产业学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实验室管理中心副主任 廖连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奋进、鼓舞人心,既是一份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行动纲领”,又是一幅全面诠释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高校教务工作者,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紧密围绕学校“课程建设年”的核心任务,充分挖掘和整合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的创新路径,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夏天静: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关注两会关于思政课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始于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讲话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常态化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备课机制,开展同课异构——组织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相同的专题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一起上课、听课、评课来探讨交流、优势互补,从而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以引领不同学段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24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 王佩:这次学习让我对两会精神有了更深理解。两会上关于教育的内容,为我们的工作指明方向。政府强调教育强国建设,注重高校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科研中融入两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同时,作为党支部负责人,我会带领支部成员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提高党员政治素养,让党员在教学科研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把两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岗位,为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航空与飞行学院专职辅导员,2024省高校辅导员设计作品展一等奖获得者 宋吉娜:2025年全国两会强调“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我深刻认识到要“辅”学生成长,通过非遗工坊、红色剧本共创等,厚植文化自信;要“导”学生成才,鼓励学生抓住大赛契机,以赛促学,培育创新担当;要“员”学生成梦,以基层治理锤炼使命,引导学生参与智慧养老、乡村振兴调研,用行动回应社会痛点,深化家国情怀。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我将继续以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基层实践三维路径,培育有创新力、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学校“两创两升”、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星火之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教师 李亚卿:通过学习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备受鼓舞。面对目前国富与国安并存的国际竞争目标,经济与军事互替的国际斗争手段,自由贸易与重商主义交叉的国际博弈策略,我们认为,未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既要有先进的工具,更要有前沿的理念。作为苏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肩负着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途的使命。我们将不辱使命投身苏南的产业实践,积极探索与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常工模式。
化工与材料学院2023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校主席团成员,省级化工设计大赛二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立项者 韩梦娣:通过学习两会精神,我意识到两会精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鼓励我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断提升自我,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倡导我们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公益,多多参加公益、志愿服务,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结合两会精神,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坚定了我的信念和追求。我将以两会精神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专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文学院2021级秘书学专业学生,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王梓舟: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立足于“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两会以亮点纷呈、全面具体的工作报告发出了新时代关键而有力的最强音。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国家繁荣发展的坚实步伐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定决心。我们新时代青年要将两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日常学习和学科竞赛中,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在服务同学、奉献社会中展现青春担当,让青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党委宣传部 糜泽敏、夏娴/整理 王萍霞/审核)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