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常州工学院辽河路校区体育馆内,一位身材高大、身姿挺拔的老人匆匆走过,手中的文件夹里塞满了秩序册和参赛名单。他一边接电话协调裁判安排,一边对路过的志愿者叮嘱:“各项事宜再检查一遍,绝对不能出错。”他是常州市排球运动协会秘书长、国家级排球裁判陈志军。这一天,距离第九届常州市大学生排球比赛开幕仅剩两周。这场由他牵头筹备的赛事,将迎来14支高校队伍参赛,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然而,对于68岁的陈志军而言,这样的忙碌早已是退休生活的常态。从1974年成为职业排球运动员算起,他的“排球人生”已跨越半个世纪。
从“竹竿少年”到省队主力:排球是命中注定的选择
1958年,陈志军出生于江苏连云港。13岁那年,身高蹿到1.8米的他被连云港少体校选中,从此与排球结缘。“那时候我瘦得像根竹竿,但教练说‘个子高就得学点本事’。”回忆起少体校的时光,陈志军笑着说。每天放学后两小时的训练,让他第一次体会到排球的分量:二两粮票、一角的训练补贴,是那个年代少体校学员的“特殊待遇”。1974年16岁的陈志军迎来人生转折点。身高1.86米的他被江苏体工队选中,成为青年男排的一员。“去南京集训前,我连规则都弄不明白。”他坦言,体工队的训练近乎残酷:每天三练,晨跑、技术训练、战术配合连轴转。最让他恐惧的是防守专项训练——教练站在高台上扣杀,他需要连续救起10个“好球”,常常练到瘫倒在地。“50个球里能救起10个就算过关,练完膝盖全是淤青。”身高长到1.87米的陈志军在青年队司职副攻。1977年,他随队拿下全国青年锦标赛第五名,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那时候最怕打上海队,他们球风细腻,我们总是差一口气。”尽管未能跻身成年队,但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也磨炼出他坚韧的性格。
转型与扎根:排球教育的“拓荒者”
1980年退役后,陈志军考入南京体院专科,主攻体育教育。两年后,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为支持妻子的事业,他随调至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常州工学院),从此扎根这座江南小城。当时的常州工学院仅有千余名学生,体育教师不足10人。陈志军不仅要教排球,还得兼顾田径、体操甚至武术课。他带的排球选修课总是爆满。没有专业场地,他带着学生在水泥地上画线训练;缺乏器材,就用旧网兜自制拦网训练工具。“学生们喊我‘铁人陈’,其实我就是不想让他们吃我当年的苦。”上世纪90年代,陈志军升任体育教学部主任。他推动校队建设,带领常工院排球队多次斩获江苏省高校赛冠军。2010年,他牵头成立常州市排球运动协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群众体育领域。“那时候全市连一个业余俱乐部都没有,第一次‘排协杯’只有4支队伍报名。”
退休不退场:把排球“种”进社区与校园
2018年,陈志军正式退休,但协会工作却迎来新高潮。他笑称自己“从陈老师变成了陈秘书长”,但办公室墙上的日程表暴露了真相:每年数十场赛事筹备、社区推广、裁判培训……密密麻麻的备注诠释了他对排球的执着。为了扩大排球人口,他瞄准了气排球。“传统排球门槛高,气排球更安全、易上手。”他带着团队走进新北区的社区广场,手把手教大爷大妈垫球;在鸣凰中学的体育馆里,他们跪在地上给初中生示范救球动作。2023年,常州市气排球比赛报名队伍激增至43支,参赛者年龄从18岁到70岁。“看到一家三代组队来打球,我就觉得值了。”他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2020年至2022年,协会承办的“运动龙城大联赛”连续三年获评铜牌、银牌、金牌赛事;2022年,常州市排球运动协会获评“5A级社会团体”,这是江苏省社会组织的最高荣誉。陈志军在颁奖仪式上感慨:“12年,我们从‘无人问津’走到‘一呼百应’,靠的是坚持。”
赛场外的温情:“超级家庭”与“抖音网红”
陈志军的排球故事里,家庭始终是温暖的主角。妻子是他最早的“技术顾问”——早年训练录像带稀缺,她扛着摄像机跑遍全省比赛现场;退休后,她又成了他的短视频搭档。如今的陈志军也赶了一趟时髦,学会了玩“抖音”。起初,他只是老伴拍摄“抖音”短视频时的一名助演,没想到,几则短视频发布后,受到了不少来自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好评。于是,他开始尝试做“主角”,自己拍摄、剪辑、发布以排球运动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正能量短视频。陈志军的“抖音”视频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排球技术的讲解,也有日常生活的点滴分享。他的视频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排球运动,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抖音”,陈志军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还成了传播排球文化和正能量的新使者。
传承与守望:寻找下一个“陈志军”
临近中午,陈志军终于抽出空档翻找老照片。1982年省运会夺冠的合影里,青涩的他站在后排,笑容灿烂;2024年市运会颁奖现场,他鬓角斑白,腰板依旧笔直。半个世纪的时光,浓缩成办公室柜子里摞满的奖杯和秩序册。“我最多干到70岁,协会需要年轻人。”他摩挲着即将出版的第九届比赛秩序册,语气郑重。眼下最让他焦虑的不是赛事筹备,而是接班人问题。“既要懂技术,又得会协调,还要耐得住寂寞。”他培养的年轻裁判中,有人已执裁全运会,但他仍盼着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基层。从连云港少体校的水泥地,到常州工学院的塑胶球场;从“苦到尿血”的体工队岁月,到社区广场上的欢声笑语……50余年,陈志军与排球的缘分从未间断。当被问及何时真正退休,他说:“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他顿了顿,又笑起来,“但没了排球,人生肯定少点味道。”
2025年3月20日 常州晚报 从运动员到推广者,一个排球“铁人”50年的坚守.pdf
(文章来源:常州晚报2023年3月18日)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