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11月12日常州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常州工学院与常州高新区以成功入选“双高协同”试点单位为契机,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双高协同,将有效激发高校、高新区、企业之间深度交融的内生动力,是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迈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战略级跃升。”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表示,常州工学院作为扎根地方的应用型高校,把“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作为核心路径,通过系统性变革,促进高新区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有组织科研与产业技术创新同频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特种电机团队受江苏明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了磁悬浮电机产品,成套装备技术及其应用水平国际领先、国内第一,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重要装备。目前,该团队研发成果“磁悬浮水源热泵”填补集中供暖领域国内空白,入选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120项路演项目之一。这是常州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迈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跃升的生动缩影。
如何激发高校资源,解决企业难题?如何让校地双方共同瞄准靶心,扣动扳机、精准命中?常州工学院摸索出从“碎片化对接”向“系统化协同”迭代升级路径,从最初“点对点”合作到“一院一镇、百团百企”扩大覆盖再到共建“产业学院”深化融合阶段,产教融合从合作走向共生。常州工学院已建成16个产业学院。例如学校联合新创碳谷等企业共建的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为企业解决了碳纤维制备关键助剂油剂和上浆剂、复合材料大部件测试等领域“卡脖子”技术5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60余项。
作为融合载体平台,产业学院由学校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高校老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混编科技创新团队。面向智能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常州工学院逐渐形成19个由学校教师、企业科技人员组成的混编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高速电机设计软件、光固化硅基离型剂等实现产业化,有效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融”的问题。
人在高校用在企业
领军人才校聘企用双向流动
常州工学院张丹丹等三位博士在江苏乐萌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为公司OLED 精细金属掩膜板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万张OLED精细金属掩膜板(FMM)的生产能力,极大增强我国在高端显示产业链上游的供应能力。“双重身份让我得以将高校的研究优势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张丹丹说,“扎根产业一线,让我们发现真问题、解决真痛点。同时,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反哺了我们的科研方向,更加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潜力。”
企业人员走进校园,产业需求转化为科研选题,带来真实的应用场景。常州都铂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都佩华受聘到常州工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后,推动成立“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同投入500万元购置研发设备,并面向高校学生开展“订单式培养”。在他看来,这种“身份互换”让企业研发人员既能在实验室钻研技术,也能在讲台传递经验,更能在合作中打破产学研壁垒,催生更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
“我们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所用。”汤正华表示,常州工学院大力实施“引育并举”的“双师型”师资建设工程,实施引企入“教”工程,启动“百团百企”行动,推行“双创博士-科技副总”和“双岗互聘”,双向流动机制有效打造了一支“既能站稳讲台,又能驰骋车间”的教师队伍。常州工学院还率先探索“人在高校、用在企业”新模式,学校科研人员保留身份、到企业专门从事科技攻关、产品开发等工作,实现“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产业”,让人才归属高校、智慧服务企业、能力润泽产业。
研发者也是创业者,实验室连着生产线,机制创新激活了师资活力,形成极具战斗力的科技服务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常州工学院“双岗互聘”高层次人才达72名,选聘兼职教师中来自产业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9人,现有120名学校青年博士在企业从事科研实践。依托与企业共建的科研平台,学校近五年拿下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不少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技术。
产业集群学科集群耦合
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同构
“我们一直以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小棉袄’为己任,现在通过系统性变革,力争让小棉袄更加贴合、舒适、保暖。”汤正华说,作为常州土生土长的高校,常州工学院始终将常州视为学校发展的根基与沃土。学校持续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致力于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命运同频,全力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力量。”汤正华介绍,常州工学院围绕常州国家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推进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申报,并整合合成生物、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多个优势学科资源,成立学科交叉中心,推动生物技术与工程、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为全面对接产业链,常州工学院开启了从“学科供给”到“产业适配”的转型,以主动者之姿在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改革,淘汰了一批与地方主导产业不直接相关的专业,新设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与常州地方产业结构紧密相连的专业。通过战略重塑,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优势产业达到100%匹配,成为学校最鲜明的竞争力。
为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学校锚定细分领域,跳出“大专业”泛化培养,让每个专业都瞄准常州产业细分赛道,比如电气工程专业聚焦“微特电机和电力装备产业”,材料专业主攻“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确保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一一对应。
课程方面,学校紧跟技术迭代建设课程。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科带头人徐永明介绍,学院邀请企业共同开发“理论+实操+项目”课程,新增市场紧缺且急需的电机设计课程,将产业前沿技术、产品研发经验和成果、工程实践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
城市因校而兴,高校依城而立。汤正华表示,常州工学院始终扎根地方,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通过“双高协同”机制,学校正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创新动能”。“当高校的‘智’与企业的‘芯’紧密咬合,才能真正激活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这种校城共生的实践,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常工样本’,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2025年11月12日)
| (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