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融媒之窗

我校校长张兵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发表署名文章《推动应用型高校 助力江苏“双高协同”》

在我省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双高协同”——高新区与高等院校深度融合,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这一战略的落地成效,直接取决于应用型高校能否突破传统“学科供给”模式,实现向“产业适配”的根本转型。

常州,新能源产业高地,新能源产值突破8500亿元,集聚了中车戚墅堰所、比亚迪、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面对产业快速迭代对人才和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常州工学院作为扎根地方的应用型高校,探索形成了助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的五维策略,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战略重塑,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学校紧扣“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将学校“两创两升”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常州市发展规划和方案深度对接,构建起校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建立常态化战略协同机制,决策层定期参与市、区两级产业创新规划研讨,在产业布局前期即深度介入,确保教育资源配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在此基础上,将专业设置、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资源精准聚焦常州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通过战略重塑,学校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优势产业达到100%匹配,成功实现了从区域发展的“被动适应者”到“主动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结构重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集群”。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内部组织结构改革,着力打破传统院系建制下的学科壁垒。学校紧密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合成生物等主导和新兴产业,组建多个跨学科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管委会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代表组成,对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决策和全程监督。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基于真实产品开发流程和技术攻关项目开展模块化重构,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这种“专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模式,有效克服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形成了能够满足产业复杂创新需求的“集团军”,使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

流程再造,贯通“创新链”,实现“有组织科研与转化”。学校通过系统化流程再造,打通知识生产到价值创造全链条。在科研前端,学校建立需求导向机制,通过设立产业攻关专项基金,实施“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揭榜挂帅”模式,引导科研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同时,深化评价改革,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贡献纳入核心考核指标,推动科研活动从学术导向转向应用导向。在转化后端,学校依托内外部专业技术转移团队,先后通过系统评估筛选优质技术、二次开发适配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资源,全流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这一系统性重构实现了创新范式的根本转变:从依靠科研人员个人偏好和能力倾向的偶发性科研转化行为,升级为有制度保障、平台支撑的系统性“有组织转化”活动,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要素重构,打造“双师型”师资与“浸润式”培养模式。学校聚焦“人”这一核心要素,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浸润式”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引育并举”的“双师型”师资建设工程。一方面,实施引企入“教”工程,通过建立“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与课程体系开发;另一方面,启动“百团百企”行动,推行“双创博士—科技副总”和“双岗互聘”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开展挂职锻炼。这种双向流动机制为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关键支撑。学生培养方面,学校创新构建“学用研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将核心课程开设在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实现课程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同时,全面推行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依托“虚拟项目、仿真项目、真实项目”完成多个源自企业真实需求的工程项目和创新课题,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产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通过师资队伍与培养模式的双重重构,学校成功搭建起产学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共建,营造“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学校积极发挥“链接者”与“赋能者”作用,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学校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推动出台精准化的“双高协同”支持政策,在人才引育、科研配套、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系统保障;推行“引企入校、共建共享”模式,为学校产教融合行动提供方向指引;联动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与创投机构,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入额外动能;开发并引入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咨询、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流程专业支撑。同时,学校坚持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管理制度与产业机制融合、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保证了创新生态的良性运行。通过构建要素完备、服务完善、运行健康的“创新雨林”生态,学校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实现了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共生共荣。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产教融合初心,持续深化“五维策略”实践,在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中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推进“双高协同”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工院方案”。这既是时代赋予应用型高校的使命,也是常州工学院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2025年11月25日 校长张兵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发表著名文章《推动应用型高校助力江苏“双高协同”》.pdf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思想周刊2025年11月25日)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