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融媒之窗

常州工学院教授李成 顶天砺科研 化雨润桃李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联合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常州工学院教授李成凭借其在智能汽车动力学、微纳尺度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同时入选“终身影响力榜”与“年度科学影响力榜”。

攻坚“卡脖子”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文新楼七楼那盏深夜常明的灯,见证着李成教授的科研坚守。当校园归于静谧清幽,他的思绪正驰骋在航天器动力学响应的广阔天地;当假日回荡欢声笑语,他的身影仍坚守在实验室,与数据、模型为伴。

面对国家在关键领域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李成教授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化为自觉行动。他锚定国家重大需求之一航空航天工程,深耕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凭借在微纳材料力学性能与设计方向的深厚积累,他探索出一种微纳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的优化方案,为航天器关键部件在严苛工况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保障。

与此同时,他直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痛点。针对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瓶颈,他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高灵敏度电池健康监测传感器,到高比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创新设计,实验测试数据显示,新材料与设计方案可有效提升电池续航能力。目前,该研究正处于实验室产品试制与性能测试阶段,旨在未来为产业链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李成教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他正带领团队与云南物流重点实验室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物流配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未来可应用于深空探测、应急救援、农业生产等复杂地形场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丘陵山地农机装备重心变化大、易侧翻、效率低等难题,李成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创新设计研发出高通过性、高稳定性及高地形适应性的可变直径轮动力底盘,特别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的货物运输。该底盘融合了先进的动力学控制技术并借助AI赋能,能够适应复杂地形条件,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已在山区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有力推进了农机装备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助力智慧农业、乡村振兴。

育才“科研场” 给课堂装上创新引擎

“李老师的课堂就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微型科研场’。”在讲授发动机原理等课程时,李成教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自身在科研中的探索与突破——无论是智能底盘的创新设计,还是电池材料的突破进展——都化作最鲜活的教案。这些来自科研一线的故事,成功激发了大学生内在的科研探索欲。

“要重视基础、尽早做起,涵养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品格。”这是他常常叮嘱学生的话。这种理念,尤其体现在他对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科竞赛的指导上。他会为确定选题的学生在实验室安排固定工位,定期讨论进度,逐字逐句修改论文。一位2024届毕业生,专业成绩中游,毕业设计初期倍感吃力。李成教授多次与他进行“诊断式”沟通,手把手地将难题逐一拆解。学生入职后感言:“毕设的经历难忘,为我对抗职场焦虑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

今年,常州工学院首招研究生。对于他的研究生们,李成教授关怀备至。来自省内外的学生甫一报到,他便亲自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当他带的外校研究生求助寻找实习机会时,李成教授也热心联系自己熟悉的合作企业,为学生牵线搭桥。

聚力“同心圆” 用复利思维托举团队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是加法,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才是乘法。”李成教授深谙此理。他牵头成立“新能源汽车材料结构与传感技术实验室”,并创新性地建立了“汽车动力学科研团队同心基地”,为6位青年博士搭建起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从科研项目的选题凝练、申报书撰写,到学术论文的框架构建,他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他常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气馁,坚持做下去。”2023年入职的史玉涛博士,已在李成教授的指导下合作发表多篇 SCI 论文,获批省部级项目,并在多项省级教学比赛中斩获佳绩。“李教授常组织科研交流,指导我们撰写基金本子,传授论文写作经验。”史玉涛十分感激。

经过几年建设,同心基地已不仅是攻坚克难的科研平台,更成为凝聚力量、共同成长的“家园”。而李成教授,依然使命感满满,他表示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去托举团队,助力团队与每位成员实现能力的层级跃迁。

从个人科研的卓越成就,到课堂内外的春风化雨,再到团队建设中的无私奉献,李成教授以“躬耕教坛、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20251013 常州日报 常州工学院教授李成 顶天砺科研 化雨润桃李.pdf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2025年10月13日)



(频道)